微軟終止Win10支援引爆爭議
微軟將終止Windows 10安全更新 用戶面臨升級壓力
兩週後,微軟將正式停止為Windows 10作業系統提供所有安全更新,此舉引發全球廣大用戶關注與不滿。自2015年推出以來,Windows 10已成為數億裝置的主力系統,但從今年10月14日起,微軟將不再發布任何修補程式或安全性更新。
缺乏更新增加資安風險
根據美國知名網路安全平台KnowBe4專家馬丁·克雷默(Martin Kraemer)指出,Windows 10長期以來是駭客攻擊的主要目標,定期的系統更新原本能有效抵禦新興威脅。一旦停止支援,用戶將暴露於更高的網路攻擊風險中。
微軟建議用戶盡快升級至2021年推出的Windows 11。然而,並非所有現有硬體皆可相容新版系統。針對無法升級的設備,微軟提供付費延長安全更新服務,每年需支付30美元。
消費者團體批評政策不公平
多個消費者權益組織對微軟的決定提出強烈質疑。美國《消費者報導》在近期博文中指出,許多近年購買的Windows 10裝置因硬體限制無法升級至Windows 11,迫使用戶額外付費以維持基本安全防護,形同變相收費。
包括法國「終結計劃性汰舊」(HOP)在內的國際組織已聯名呼籲,要求微軟將免費安全更新延長至2030年。德國消費者保護總會(Verbraucherzentrale)亦於5月表示,此政策影響消費者原本無憂購買新設備的選擇權。
數億裝置恐無法升級
目前全球仍有約6.5億人使用Windows 10系統(截至2025年8月統計),而美國「公共利益研究集團」(PIRG)估計,高達4億台電腦因處理器、TPM等規格不符,無法安裝Windows 11。微軟未對此數據作出回應。
Forrester分析師帕迪·哈靈頓(Paddy Harrington)警告,除了資安漏洞,Win10用戶未來也可能無法安裝最新版本的第三方軟體。許多應用程式的功能運作依賴操作系統的持續支援,系統停更後開發商難以確保相容性與穩定性。
替代方案:Linux成可行選擇
哈靈頓提醒,即使安裝最新的防毒軟體,若缺乏底層系統更新,防護效果仍極為有限。防毒工具僅能作為過渡期的臨時措施,遠不如完整系統支援來得可靠。
對於堅持沿用現有硬體的用戶,轉向其他作業系統如開源的Linux,是一項值得考慮的替代方案。Linux廣泛應用於伺服器領域,Android手機系統亦基於Linux開發。只要日常所需應用程式與管理工具支援Linux環境,使用者便可順利遷移。